close

2015 年 8 月 3 日,我正式踏入職場,至今 17 個月,期間換過 4 個不同部門的同事,我的部門也增缺分擔成長的業務,換過 1 次直屬主管。歲末年初,與單位主任一對一面談。

這份工作因為有學校性質,因此與其說是單位主管,主任更像是每個人的老師。期間,我試圖告訴他我對於生涯的焦慮,大學商管背景出身的我,並沒有發展出什麼專才,在職場的這一年似乎也繼續在往更廣泛的通才前進,這樣是好的嗎?我問。老師想了想,給我 Yes and No. 的答案。「其實公司聘用在找人、找能力,所說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。一個問題到你手上,你有沒有能力解決?就算你本人不會,你有沒有能力找到資源協助解決?這都是能力。」老師告訴我,我想培養什麼,就去學。另外要記得做到有作品,能夠證明自己的能力為止。「有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沒有專長,沒有什麼做得特別好,但或許別人不這麼想。」他告訴我他那個與我同年的女兒求職的故事,同樣是做公關顧問,由於對文字的掌握度更高,讓這個女孩在美國工作有了更好的基礎、也工作得很快樂。「你的專長是什麼,你自己要慢慢發現。」他這樣對著我說,在這張桌子的兩邊,顯得一方循循善誘、一方自我懷疑。

「我不確定在有限的時間裡,我們能夠完成什麼?我沒有去過更靠近市場、產品的地方,有時候很想去看看,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是轉換點。」我隱晦地提出疑慮,以及蠢蠢欲動轉換跑道的心。老師告訴我兩件事。第一,我們團隊能夠完成什麼,會依據團隊成員的成長速度而影響。「在這裡,你成長的速度一年要當兩年用。如果需要你出去獨當一面跟對方主管談事情,你敢不敢?」「如果繼續往下推,你的談吐、儀態、裝扮都需要更大器,你能不能做到?」他說。我說,那有點違背我的本性。但如果到了必須要用到這些技能的時候,我不想當逃避和放棄的那個人。

「我感覺你是個很唯心的人。」老師說,「所以你的心告訴你怎麼做,就跟著去就對了。」他這樣回應我對於轉換跑道的疑慮。如果還放不下,就是時候未到。「『你是誰』一開始就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了,你不覺得嗎?」他這樣跟我說。有些事情,基於我的本性,我就是不會做的、不喜歡做的。我是個隨心隨性的人,卻也擔心社會福利與就業市場競爭力的網子有天隨著機運流轉,可能破了小洞,我就掉下去了。因此害怕任性到底以後,自己無法為自己負責。所以要如何在自己的個性、與保守現實考量之間平衡,事實上讓我很茫然。

浪漫的說法總是:相信每個點最後都是相連的,只是你無法提前預見點和點之間怎麼串連響應。與其理性的分析怎麼做比較好、怎麼走能最大化利益,可能更重要的是關注你是誰,但是,Are you comfortable with who you are? 以及因著你是誰而帶來的結果?我這樣問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