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年 8 月 3 日,我正式踏入職場,至今 17 個月,期間換過 4 個不同部門的同事,我的部門也增缺分擔成長的業務,換過 1 次直屬主管。歲末年初,與單位主任一對一面談。

這份工作因為有學校性質,因此與其說是單位主管,主任更像是每個人的老師。期間,我試圖告訴他我對於生涯的焦慮,大學商管背景出身的我,並沒有發展出什麼專才,在職場的這一年似乎也繼續在往更廣泛的通才前進,這樣是好的嗎?我問。老師想了想,給我 Yes and No. 的答案。「其實公司聘用在找人、找能力,所說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。一個問題到你手上,你有沒有能力解決?就算你本人不會,你有沒有能力找到資源協助解決?這都是能力。」老師告訴我,我想培養什麼,就去學。另外要記得做到有作品,能夠證明自己的能力為止。「有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沒有專長,沒有什麼做得特別好,但或許別人不這麼想。」他告訴我他那個與我同年的女兒求職的故事,同樣是做公關顧問,由於對文字的掌握度更高,讓這個女孩在美國工作有了更好的基礎、也工作得很快樂。「你的專長是什麼,你自己要慢慢發現。」他這樣對著我說,在這張桌子的兩邊,顯得一方循循善誘、一方自我懷疑。

「我不確定在有限的時間裡,我們能夠完成什麼?我沒有去過更靠近市場、產品的地方,有時候很想去看看,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是轉換點。」我隱晦地提出疑慮,以及蠢蠢欲動轉換跑道的心。老師告訴我兩件事。第一,我們團隊能夠完成什麼,會依據團隊成員的成長速度而影響。「在這裡,你成長的速度一年要當兩年用。如果需要你出去獨當一面跟對方主管談事情,你敢不敢?」「如果繼續往下推,你的談吐、儀態、裝扮都需要更大器,你能不能做到?」他說。我說,那有點違背我的本性。但如果到了必須要用到這些技能的時候,我不想當逃避和放棄的那個人。

「我感覺你是個很唯心的人。」老師說,「所以你的心告訴你怎麼做,就跟著去就對了。」他這樣回應我對於轉換跑道的疑慮。如果還放不下,就是時候未到。「『你是誰』一開始就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了,你不覺得嗎?」他這樣跟我說。有些事情,基於我的本性,我就是不會做的、不喜歡做的。我是個隨心隨性的人,卻也擔心社會福利與就業市場競爭力的網子有天隨著機運流轉,可能破了小洞,我就掉下去了。因此害怕任性到底以後,自己無法為自己負責。所以要如何在自己的個性、與保守現實考量之間平衡,事實上讓我很茫然。

浪漫的說法總是:相信每個點最後都是相連的,只是你無法提前預見點和點之間怎麼串連響應。與其理性的分析怎麼做比較好、怎麼走能最大化利益,可能更重要的是關注你是誰,但是,Are you comfortable with who you are? 以及因著你是誰而帶來的結果?我這樣問自己。

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5739  

  「故事,從頭說起。」《愛琳娜》的起手式真純可愛,那是從阿公阿嬤輩的布袋戲、廣播劇,到七八年級生依稀記得的「歡喜玉玲瓏」,所共同累積下來的日常符號。大約就是這份日常,奠定了《愛琳娜》的觀影情緒。

三男一女的中生代傳統勞工家庭,三十五歲的陳愛琳遊走在新舊世界的交疊地帶:家中唯一么女的角色,對比年歲增長下單身剩女直線上升的社會壓力。單純樂觀的她決定「力爭上游」,主動跨入婚姻介紹所,卻遭遇黃金單身漢的愛情對手戲……從原生的家到「未來應有的家」,愛琳面對的旅程與身為男性的哥哥們顯然不同。一個家庭的生命階段,父親、兄長的角色動態也隨著故事演進,當每個角色逐漸立體生動起來,也是老家即將拆遷的時刻;從家到家的理所當然面臨最大危機。

62218  

文章標籤

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一定有某種方式可以實際記錄下準確的色彩,且機械參與其中。 "There must be a way to actually get the colors accurate ── with mechanical means." – Tim Jenison

上篇介紹完電腦軟體工程師 Tim Jenison 的背景以及他提出的發明、相關的理論之後,下篇將介紹本片《透視:光影大師維梅爾》(Tim's Vermeer) 的重頭戲,看 Tim 花費五年時間、心力與金錢,終於完成計劃並檢視成果。究竟,Tim 是否能解開光影大師梅維爾的天才之謎呢?以及此舉帶來的影響與思考是什麼?

第三階段:再現「梅維爾的房間」

vermeer  

文章標籤

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laytime  

 

60年代的法國,喜劇大師Tati(賈克.大地)如何演繹心目中對「現代化」的揣想?集編導演於一身,再次化身為Monsieur Hulot(胡洛先生)穿梭於巴黎的各個角落──一個現代化的未來城市,留下不合時宜卻令人發噱的身影。

 

Tati 是誰?

文章標籤

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Tim  

Tim's Vermeer
2013 | 80 min | Documentary
Director: Teller
Writers: Penn Jillette, Teller

文章標籤

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4金馬影展神秘場之一,法國導演歐容新作《女朋友的女朋友》(The New Girlfriend)在2015年排入院線。「死亡X偷情X變裝X閨蜜」看似這部性別驚悚片的亮點。然而實際觀影後卻有完全不同的感想。看見了誠實的性別慾望、檢討著脆弱的性別框架,嚴肅看待性/性別的流動可能。

the new gielfriend  

        相當喜歡《女朋友的女朋友》這個中文片名,它和英文名The New Girlfriend一樣,不特定指涉這個女朋友到底是克萊兒還是維吉妮亞。雖然本片劇情的開展源自大衛的變裝,但之後克萊兒的心境轉變,時而明顯時而卻隱約幽微,這些更值得注意。

克萊兒(安娜伊德慕斯提 飾)在大衛(何曼杜立斯 飾)家中逐漸發現真相的一段戲中,缺乏了近鏡頭與主觀視角,不僅添增不穩定的心理氛圍,更提供觀影者線索。觀眾不只透過克萊兒看大衛,更要從鏡頭中捕捉「看著大衛的克萊兒」。

 

文章標籤

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張榮吉在《逆光飛翔》後算是很有名了,雖然我沒有看那一部,而且純粹只是因為不喜歡影片類型,所以沒辦法多做什麼比較...然而新作《共犯》卻是近期我看過非常非常精彩的一部國片。
以電影美學而言,對共犯的喜愛程度超越了上一部看的國片《行動代號:孫中山》。

首先談聲音,本片的混音絕對是令人非常驚豔的,這次進戲院看片時坐在兩側座位,比較靠近音響,本來有點小傷心卻意外得到更多驚喜。全片未到 1/2 已經出現好幾次簡直想拍手叫好的聲響佈置。舉例而言,在片頭三人發現墜/跳樓身亡的女孩時,播電話報警的人聲音量與位置佈置,隨著畫面不同而各有變化;輔導室外響起的下課鐘聲也是空間感十足,當時我真心回頭看了一下哪裡的聲音,實在太令強大了!
全片還有許多反覆出場的電子聲響,細微的藏在人聲的下面,我想它們應該各自帶有的出場動機與預示性,像是埋藏的情緒、欲言又止的話語,或是揭示後續發展的死亡危機等等。如果仔細研究、反覆觀賞,一定還能解讀出更多精心安排。另外,這部電影有跟相信音樂合作,所以片中有「The Verse」(陳綺貞、鍾成虎、陳建騏)以及嚴爵、家家等歌手。片尾曲則是找來日本flumpool凡人譜,將其作品改為中文〈孤獨 Loneliness〉,但我覺得這首片尾跟後半部的電影太不搭了,讓電影又回到青春校園類型的調性,所以不太喜歡。

文章標籤

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index  

《女子漢的顛倒性世界》是一部對性別刻板印象進行對調的烏托邦電影,不同性別之間的優化、劣化在故事行進中一一呈現:經濟權、政治軍事權、性的主動權利,片中皆是女性壓倒性地凌駕於男性之上,甚至片中男性皆穿著罩衫,反映了現代社會中不斷受到批判的女體物化/神聖化問題;同時使用形似子宮形狀的雙馬頭國徽,配合虔誠的國教信仰,或許略帶貶抑的對照著某些國家或民族的陽具崇拜。而身為女性觀影者,在許多橋段都相當「享受」而心有戚戚焉;不知男性觀者是否也能在這種錯置之中,透過各種不自在而體會社會中的性別平權問題。

有趣的是,在性別角色對調之後卻仍舊沒有打破社會權力結構的存在。

本片就是以權力結構問題推進故事發展:Jacky 因為沒有錢購買舞會門票,而無法獲得被將軍的女兒挑選的權利,乃至於後面的查禁「男權思想」、粥廠真相等等,分別揭示了貧富差距下的機會不均、既得利益者的愚民政策等問題。權力結構問題並未因女上男下就獲得解決,意味著性別之後,還有著更龐大的權力因素在操弄著所有的歧視不平等與人權問題,這些問題超脫性別地存在於階級之間、人類之間。

文章標籤

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4/10/16 更新  金馬影展中這部片名為《光陰的故事—台灣新電影》。

 

座談時間:2014 / 7 / 15 

座談地點:華山光點

2014 台北電影節舉辦了紀錄片《台灣新電影進行式》正式上映前的座談會,並在會中播放 20 分鐘長的剪輯片段。

文章標籤

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